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跨声速风洞测力模型的降阶及[H∞]减振控制
佘重禧,陈卫东,邵敏强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14, 34 (1): 67-71.   DOI: 10.3969/j.issn.1006-1335.2014.01.016
摘要287)      PDF(pc) (1540KB)(1761)    收藏

在风洞测力试验中,尾部支撑是一种广泛采用的模型安装方式。以该方式安装的风洞测力模型中,总体呈现低刚度特性。在试验进入大攻角状态时,低频气流脉动压力极易引起模型低频大幅俯仰振动,导致测试精度降低,甚至以疲劳方式破坏试验设备。针对一种采用尾部支撑方式的跨声速风洞测力模型,建立其有限元模型,结合模态截断及平衡降阶两种方法,对高维有限元模型进行降阶;基于低维的降阶模型及柔性结构的特点,采用简化的混合灵敏度优化方法,实现对测试中模型低频俯仰振动的主动抑制。仿真分析表明该主动减振方案有效且易于实现,对于大型复杂结构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高速列车半主动悬挂系统遗传优化模糊控制
宋 雨,陈卫东,张 锦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12, 32 (6): 158-164.   DOI: 10.3969/j.issn.1006-1335.2012.06.038
摘要2265)      PDF    收藏
为有效抑制高速列车车体的横向振动,在ADAMS/Rail软件中建立列车横向半主动悬挂动力学模型,在Matlab中编写遗传算法程序,提出采用浮点数与整数混合编码和基于个体适应度值标准差的自适应遗传交叉、变异概率的方法,优化半主动模糊控制器的量化因子、比例因子、隶属度函数和模糊规则,以车体前后两端横向振动加速度的均方根值作为遗传算法优化性能指标,不断优化半主动悬挂系统的模糊控制器。联合仿真结果表明:采用遗传优化设计模糊半主动悬挂,能有效抑制车体横向振动加速度,改善列车的乘坐舒适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刚柔耦合列车半主动悬挂参数自调整模糊控制
宋 雨,陈卫东,宋 港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12, 32 (5): 92-96.   DOI: 10.3969/j.issn.1006-1335.2012.05.021
摘要1772)      收藏
为抑制刚柔耦合列车模型车体横向振动,在ANSYS中建立车体有限元模型并将模态中性文件导入ADAMS/Rail,建立考虑车体横向弹性振动的刚柔耦合列车动力学模型,分析弹性振动对车体运行平稳性的影响。提出以车体前后两端横向振动加速度为反馈,采用参数自调整模糊控制对车体前后横向加速度进行双闭环独立控制。联合仿真结果表明,柔性车体的横向振动显著大于刚性车体的横向振动,通过必要的半主动参数自调整模糊控制,有效的降低车体横向振动,获得相比于普通模糊控制更优的控制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主动式自调谐吸振器在浮筏隔振系统中的应用
宋港;陈卫东
   2012, 32 (3): 49-54.   DOI: 10.3969/j.issn.1006-1355.2012.03.012
摘要1515)      收藏
以带有主动式自调谐吸振器的浮筏隔振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子结构导纳矩阵法建立混合激励下有、无吸振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给出系统的功率流表达式。以传递到基础的功率流为代价函数,对比研究单频激励作用下不同主动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仿真结果表明,总功率流最小化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最为理想,可以实现较宽频带下振动控制。轴向力最小化控制策略在低频段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而轴向速度最小化控制策略在中频段的控制效果较佳。最后,采用总功率流最小化控制策略,验证多频激励作用下主动式自调谐吸振器的减振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