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考虑扬声器指向性补偿的声场再现方法研究
文新, 吴海军, 范祎龙, 蒋伟康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24, 44 (2): 8-15.  
摘要60)      PDF(pc) (2474KB)(284)    收藏
在实验室环境下精准再现基于测试或仿真的声环境,对降噪优化设计与声品质评价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常用的基于扬声器阵列的声场再现方法能在特定的空间区域内再现原始声场分布,提供更为真实的临场感和沉浸感,但扬声器的指向性特性较差会降低声场再现的精度。本文提出一种考虑扬声器指向性补偿的声场再现方法用于提高声场再现的精度。该方法基于扬声器指向性的声压表达模型,利用坐标变换的方法将空间观测点转换到以扬声器为中心的局部坐标系下,并采用插值的方法实现空间观测点的指向性补偿;最后采用声压匹配的方法求解扬声器驱动权重,实现声场的精准再现。开展基于仿真指向性补偿和实测指向性补偿的声场再现试验,结果表明考虑指向性补偿比不考虑补偿的声场再现精度平均提高了约22.37 %,验证了所提声场再现方法的有效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传声器阵列的汽车鸣笛声定位算法及实现
张焕强,黄时春,蒋伟康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18, 38 (3): 10-14.   DOI: 10.3969/j.issn.1006-1355.2018.03.002
摘要249)      PDF(pc) (1627KB)(981)    收藏

针对违章鸣笛车辆的锁定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传声器阵列空间搜索法的三维空间声源定位算法。设计计算机仿真实验,分析并确定了阵列的传声器个数。通过广义互相关方法估计传声器阵列中任意两个传声器的相对时延,然后结合估计得到的时延,采用基于5传声器阵列的空间搜索法计算得到声源空间位置。为验证算法的可行性,实际构建三维空间的点声源定位系统,进行实车定位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可以有效地定位汽车鸣笛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汽车发动机悬置系统多目标设计优化研究
张志强1,徐铁2,陈丹华2,蒋伟康1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17, 37 (3): 117-121.   DOI: 10.3969/j.issn.1006-1355.2017.03.023
摘要264)      PDF(pc) (1284KB)(1449)    收藏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对于汽车振动与噪声控制十分重要,通过考虑车身耦合因素,建立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十五自由度耦合模型,以扭矩轴解耦率和总传递振动力为综合优化目标进行优化,并将整车常用行驶工况考虑在内,以整车实测数据辨识出发动机激振力作为系统实际输入,应用粒子群算法对悬置系统刚度参数进行优化。计算表明选择合适的刚度参数可以有效降低汽车的传递振动力,并提高扭矩轴解耦率,从而改善汽车乘坐的舒适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工况传递路径分析用于辨识车内噪声源
仲典1, 2,蒋伟康1, 2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16, 36 (3): 110-114.   DOI: 10.3969/j.issn.1006-1335.2016.03.023
摘要199)      PDF(pc) (2171KB)(857)    收藏

为了在不拆除耦合部件情况下,实现车内噪声辐射源和振动激励源快速辨识,应用工况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建立车内噪声传递多输入、单输出模型。进行偏奇异值分析辨识出车内噪声主要辐射源和振动激励源,计算各条传递路径对车内噪声贡献量,并且将目标点合成噪声与实测噪声进行对比。在定置怠速工况下通过拆除某路径后预测噪声与实测噪声对比,验证模型正确性。该方法不限具体车型,可以广泛地应用于车内噪声传递路径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苏州轨交1号线隧道内振动传递测试与分析
侯晋 1,李双 1,袁国清 2,蒋伟康 2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14, 34 (5): 82-85.   DOI: 10.3969/j.issn.1006-1335.2014.05.018
摘要222)      PDF(pc) (1859KB)(1326)    收藏

在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滨河路至塔园路上行隧道内,采用锤击法分别测试短轨枕断面(III型减振器扣件+短轨枕式整体道床)和长轨枕断面(普通扣件+长轨枕式整体道床)钢轨上激励点至钢轨、轨枕、道床以及隧道侧壁的振动传递。测试结果表明,扣件对于钢轨振动的衰减主要体现在小于100 Hz的低频段,而轨枕对频率大于100 Hz的振动有相对好的衰减效果。对比两个断面中钢轨测点至道床的传递函数,III型减振器扣件+短轨枕式整体道床具有更好的减振效果,在40 Hz~80 Hz频段的振动峰值衰减10 dB左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