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一种基于LSTM的汽车路噪预测方法
刘伟, 黄海波, 范大力, 王大一, 丁渭平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23, 43 (3): 145-152.  
摘要200)      PDF(pc) (2696KB)(345)    收藏
汽车路噪的分析与治理是NVH(Noise,Vibration And Harshness)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路噪的产生机理复杂,建立机理模型较困难,故引入数据驱动方法对路噪进行研究。首先,对路噪影响因素进行剖析,界定出具有显著性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算法(LSTM)揭示路噪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建立路噪预测模型。进而在粗糙沥青路面分别以40 km/h、60 km/h的车速工况采集悬架相关部件振动数据和驾驶员右耳畔噪声数据,以获得样本用于路噪模型的训练和检验。并采用Mixup 数据增强策略合成新的样本,从而使样本量不足状况得到改善。进一步,对LSTM路噪预测模型进行检验与分析,测试结果均方误差为0.076 2,表明预测效果良好,证明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同时,将BPNN、SVR与LSTM预测方法进行比较,发现LSTM路噪预测模型精度更高,泛化能力更好,从而证明该方法的优越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耳蜗基底膜仿生的低频宽带抑振超结构设计研究
毛楠杰,丁渭平,吴昱东,黄海波,杨明亮,赵丹丹
噪声与振动控制   
3. 汽车前围声学包中频插入损失仿真计算
姜东明1,丁渭平1,苏瑞强2,杨明亮1,马逸飞1,朱鹏1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18, 38 (4): 106-110.   DOI: 10.3969/j.issn.1006-1355.2018.04.021
摘要285)      PDF(pc) (1638KB)(1143)    收藏

基于混合FE-SEA法,对汽车前围声学包成型件中频插入损失进行仿真计算。根据厚度分布云图将声学包成型件按三种不同的方式(粗划分、中划分、细划分)进行区域划分;结合试验与仿真方法获取与声学包声学性能相关的材料物理参数(孔隙率、流阻、弯曲度、黏性特征长度、热力特征长度等);根据声学包成型件的三种区域划分方式建立三种前围声学包的混合FE-SEA模型,并通过对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确定最优划分方式以及此方式的混合模型在中频的有效频率区间。结果表明,此混合模型的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在200 Hz~630 Hz频段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乘用车起步抖动仿真建模研究
朱鹏,曾玉红,黄海波,丁渭平,杨明亮,姜东明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18, 38 (4): 100-105.   DOI: 10.3969/j.issn.1006-1355.2018.04.020
摘要203)      PDF(pc) (1954KB)(699)    收藏

针对手动挡乘用车起步抖动问题,采用Simulink 建立一套包含动力总成系统、悬架系统及车身的当量整车动力学模型。在模型中同时考虑了离合器的摩擦特性和多级扭转非线性特性。仿真得到汽车起步过程中的整车动力学响应,对车身纵向振动加速度进行时域及频域分析,并通过多辆不同实车试验验证所建立模型的合理性。同时,采用车身纵向振动加速度幅值及标准差作为判断依据,结果表明模型仿真与实车试验误差在8 %以内。另外还剖析了模型仿真与实车试验的误差成因,为进一步研究起步抖动问题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双筒液力减振器示功特性影响因素及其敏感性分析
马逸飞1,丁渭平1,王铃燕2,张闻见1,杨明亮1,税永波3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18, 38 (3): 162-166.   DOI: 10.3969/j.issn.1006-1355.2018.03.031
摘要404)      PDF(pc) (1657KB)(1012)    收藏

以双筒式液力减振器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工作原理及结构特征,运用AMEsim仿真平台建立减振器一维仿真模型。以某型国产车用减振器的结构参数为例进行了仿真,结合减振器台架性能试验进行多个工况下的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运用AMESim所搭建的仿真模型能较好地描述车用液力减振器的真实工作情况。运用该仿真模型可以较为全面地研究覆盖节流阀片刚度、节流孔面积和充气压力等25个减振器常规设计参数在多个典型运动工况下对示功特性的敏感性大小及变化趋势。为普通双筒式液力减振器的开发及改进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引入声全息技术的发动机噪声源识别试验研究
王守健,万里翔,杨明亮,高思奇,苏瑞强,丁渭平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17, 37 (3): 203-206.   DOI: 10.3969/j.issn.1006-1355.2017.03.041
摘要157)      PDF(pc) (1546KB)(926)    收藏

针对某型3缸汽油发动机运用声全息技术进行发动机噪声源识别。首先在台架上对发动机进行1m声压级瞬态测试,由此确认进气侧的噪声辐射最大。然后在进气侧进行声全息试验,通过分析声压云图和噪声频谱,识别出该发动机进气侧的主要噪声源位于发电机处,噪声峰值频带为1 000 Hz~2 500 Hz。为了确定噪声源具体位置,结合近场声压法和表面振动法,在声全息识别出的主要噪声源位置进行补测试验,发现发电机的振动和近场噪声峰值频带均与1 000 Hz~2 500 Hz重合,由此可以确定该发动机进气侧的主要噪声源是发电机。综合运用声全息技术和传统的噪声源识别方法对发动机进行噪声源识别试验,不仅可以提高传统识别方法的效率,还可以弥补声全息技术精度不高的缺陷。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副车架计算模态分析中衬套动刚度的当量方法
苏瑞强,丁渭平,杨明亮,申超,高思奇,王守健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17, 37 (3): 107-111.   DOI: 10.3969/j.issn.1006-1355.2017.03.021
摘要558)      PDF(pc) (1557KB)(1653)    收藏

针对副车架计算模态分析中橡胶衬套的处理问题,在有限元分析软件中以CBUSH单元模拟橡胶衬套,并以橡胶衬套动刚度的当量值作为CBUSH单元的刚度赋值。从动刚度与静刚度之比的角度出发,提出一种基于橡胶衬套静刚度的动刚度当量方法,称之为“橡胶衬套动刚度的修正系数当量方法”。运用正交试验设计,通过试验模态与计算模态的对比验证所提橡胶衬套动刚度当量方法的有效性,同时,明确不同位置的橡胶衬套对模型精度的影响规律,可应用于相关建模分析中。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悬架筒式减振器异响鉴别系统设计
王铃燕,黄海波,姜韬,刘丛志,丁渭平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16, 36 (2): 92-96.   DOI: 10.3969/j.issn.1006-1335.2016.02.020
摘要157)      PDF(pc) (1449KB)(1185)    收藏

针对某车型悬架筒式减振器异响问题,分别进行整车路试和台架试验,在收集大量数据情况下,提出采用基于权重的聚类分析法鉴别减振器异响,并分析其中的原理。在此基础上,通过LabVIEW虚拟仪器软件开发平台与MATLAB信号处理工具箱相结合,设计一套用于鉴别车辆悬架筒式减振器异响的测试系统,并对减振器进行异响鉴别。结果表明,该测试系统鉴别结果与减振器整车路试主观评价相关系数高于0.92,能够满足工厂企业产品质量控制方面检测要求,可为今后产品抽样检测、提高异响鉴别可靠度和改进生产过程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汽车减振器非圆截面节流孔节流特性分析
王铃燕 丁渭平 刘丛志 向伟 张闻见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16, 36 (1): 204-208.   DOI: 10.3969/j.issn.1006-1335.2016.01.043
摘要232)      PDF(pc) (2039KB)(889)    收藏

以某乘用车后悬架双筒充气式液压减振器为研究对象,采用一维和三维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考虑减振器摩擦力、橡胶衬套和减振器泄漏等因素的减振器性能分析模型。对减振器中存在的非圆截面节流孔在一维模型中的模拟进行探讨,同时探讨阀片变形对阀片缺口节流特性的影响。通过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可知,采用三维仿真获得的压降-体积流速定义非圆孔的方法,对减振器中非圆孔的节流特性进行研究是切实可行的,所建立的双筒充气式液压减振器精细化模型可很好地模拟减振器的动态特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基于半轴扭转刚度调校的新型微客轰鸣声治理
吴昱东1, 2,李人宪1,丁渭平1,康强3,杨明亮1,向伟1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16, 36 (1): 70-74.   DOI: 10.3969/j.issn.1006-1335.2016.01.015
摘要175)      PDF(pc) (1492KB)(1130)    收藏

针对传动系扭振引致的新型微型客车内轰鸣声问题,以某型国产前置后驱新型微型客车为研究对象,建立传动系扭振理论分析模型,获取微车传动系扭振特性。运用传动系扭振测试分析结果对理论分析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关键部件扭转刚度对微车传动系扭振模态的影响规律研究,充分挖掘传动系部件参数设计上的抗扭振潜力。提出通过调校驱动半轴扭转刚度实现微车传动系扭振问题治理的方法,并设计针对性实验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适当降低驱动半轴扭转刚度,可以有效减小微车传动系扭振,进而降低车内轰鸣声,提升车内声振舒适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减振器节流阀片组当量刚度的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
王铃燕1,丁渭平1,刘丛志1,李国华2,蒋宇1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16, 36 (1): 38-44.   DOI: 10.3969/j.issn.1006-1335.2016.01.008
摘要380)      PDF(pc) (2013KB)(1075)    收藏

针对如何高效准确地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获取减振器节流阀片组刚度特性的问题,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节流阀片组建立考虑流固耦合效应的流固耦合模型和不考虑流固耦合效应的结构模型。对模型进行求解,提取计算结果中节流阀阀片组的刚度特性曲线,发现:当节流阀阀片和阀座不存在开槽且阀片变形较小时,可建立结构模型求解节流阀片组刚度特性,当变形较大时,则需建立流固耦合模型求解阀片组刚度;当节流阀或阀座存在开槽时,需建立流固耦合模型进行求解;对流固耦合模型中的流体施加不同的速度载荷,发现:高速激励且阀片变形较大时,需建立流固耦合模型求解节流阀阀片组刚度特性,同时发现:阀片组刚度特性与阀片变形速度有关且阀片变形速度越大,阀片组刚度特性越弱。建立某型双筒充气阀片式液压减振器的性能仿真模型,通过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可知,以上所得结论是正确可信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微车传动系抗扭振惯量盘的设计优化
向伟 1,丁渭平 1,吴昱东 1,邓江华 2,杨明亮 1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15, 35 (6): 100-104.   DOI: 10.3969/j.issn.1006-1335.2015.06.022
摘要206)      PDF(pc) (1724KB)(957)    收藏

根据某微型车传动系布置情况,设计并试制、安装结构简单、加工方便、成本低廉、耐久性强的抗扭振惯量盘。通过安装惯量盘前后整车噪声对比试验,验证其对治理扭振引致车内轰鸣声学的有效性。进而,为优化其结构设计以减轻重量并改善内部应力状态,建立传动系扭振当量仿真模型以获取惯量盘装车状态下的受力情况,旨在为有限元结构分析提供受力边界条件。并通过与相关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确认这一当量模型的适用性。以此为基础,采用实验设计以及响应面分析方法,找寻到质量更轻、应力更小的惯量盘尺寸设计方案。经仿真验证,其抗扭效果仍保持良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衬套刚度对扭力梁悬架模态分布影响研究
范大力,董大伟,丁渭平,苏瑞强,唐子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15, 35 (6): 47-51.   DOI: 10.3969/j.issn.1006-1335.2015.06.010
摘要257)      PDF(pc) (1301KB)(1602)    收藏

为分析和解决汽车扭力梁悬架系统振动引致的整车 NVH问题,建立施加约束边界的悬架系统有限元模型并计算其系统模态。为了更确切地模拟悬架橡胶衬套在实际工作状态下所表现出的动态刚度特性,在有限元建模中提出一种衬套动刚度的当量方法,并结合试验验证阐明该方法的正确性。基于验证后的模型,以衬套刚度为影响因素,对悬架系统的低阶模态频率进行灵敏度分析,并讨论衬套刚度约束方向与模态振型之间的联系,最终揭示出衬套刚度对系统模态分布的影响规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模态辐射效率在微车低频轰鸣问题中的应用
向伟,丁渭平,吴昱东,王铃燕,蒋,宇
噪声与振动控制    2015, 35 (5): 107-110.   DOI: 10.3969/j.issn.1006-1335.2015.05.022
摘要226)      PDF(pc) (1419KB)(900)    收藏

应用有限元及边界元方法,以四边简支的某型微车尾门板外板简化模型为研究对象,讨论改变薄板厚度、刚度、在低阶模态“腹点”处增加质量三种方式对于模态辐射效率(20 Hz~100 Hz)的影响规律。通过对该车车内低频声学性能的分析与整改工作,验证应用模态耦合辐射效率指导车内低频声学问题整改的可行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